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幸福家庭》 > 2018年第8期 > 正文
编号:13338234
每个APP都想做社交,可能是一场灾难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8年8月1日 《幸福家庭》2018年第8期
     日前有一个公众号曝光,在知名航旅类APP航旅纵横,可以看到其他乘客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标签,比如住在哪里、经常到哪里去,一目了然,而且还能够向对方打招呼、私信等,俨然成为一款交友工具。

    这款APP颇为流行,很多用户可能已经有所留意,只是没放心上而已。实际上,航旅纵横也不是刚引进社交功能, 2013年初的一篇网上文章介绍,这款APP还支持查找同乘或者机场周边的友人,进行在线交流,末了还意味深长地来一句“你懂的”。所以,这问题现在又被人拿来说,背后或许有别的什么原因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可能是受滴滴顺风车空姐遇难风波的影响。通过这起事件,许多人才意识到,顺风车支持司乘互相评价的标签功能,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,而且可能暴露乘客隐私,由此带来安全隐患。换言之,平时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没什么问题,只有出现风险事故了,才会给予重视。

    何止航旅纵横如此,正如这个公众号所说的,感觉中国的每一个APP都有一个社交梦。这么说当然是夸张了,但可以说,许多APP确实都有这种企图。在外卖APP上,可以分享自己今天点了什么;在订票APP上,不小心就被拉进了同城旅游群,还给你安排了导游;在读书APP上,还可以互相评价甚至私聊……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你做的每一件事都留存痕迹,都可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,个人空间越来越逼仄,几乎无处可逃。

    但自己分享个人信息是一回事,APP、平臺介入其中,未经当事人允许就公开个人信息,又是另外一回事。一样是公开个人信息,两者却有天壤之别,这中间隔着两座山,一座山叫知情权,另一座山叫选择权。也就是说,我可以自己主动公开个人信息,但你不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,未经允许就把我的隐私给公开、出卖了。

    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体选择权,是一种现代文明。虽然受无孔不入的网络技术影响,个人隐私观念及其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比如许多人已经不再那么在乎个人隐私的曝光,但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还在,而且受到法律保护。

    前段时间,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过一句大实话,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,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和收益。但他仍然不敢说,因为这样,互联网公司就可以胡作非为。他提到了一个原则,如果“他(用户)也愿意,我们就会去做”。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,如果用户不愿意,互联网公司就不能做。这就是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所在。

    包括航旅纵横在内的许多APP的一大弊病就在于,他们把用户数据公开并且在社交化之前,并没有明确征求过用户同意,也没有给用户说“不”的选择。这篇公众号文章指出,找遍了这款APP的每个角落,都没有找到可以隐藏自己信息的功能。有时候,哪怕你删除了APP都没有用,因为用户数据仍然会被保留在服务器上,成为“大数据”的一部分。这意味着,只要注册过某款APP,一个人的隐私信息就会一直被“登记在案”。这样会有什么后果,可想而知。如果每个APP都想切入社交领域,这将会是一场灾难。

    (摘自红网2018年6月12日) (魏英杰)